今年以来,市市场监管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,聚焦主责主业,全面优化营商环境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全力实施“三大战略”引领发展,筑牢营商环境发展根基。
知识产权战略纵深推进,创新动能更强劲。一是加强研究部署,提升保护效能。制定印发《2025年榆林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计划》《2025年知识产权代理行业“蓝天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》等文件,组织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,充分发挥榆林市专利侵权行政裁决委员会和层级化指导意见作用,为县级部门提供专利行政裁决和地理标志案件业务指导,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水平。截止目前,本年度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结案4件。二是提高专利质量,推动转化运用。针对我市氢能和固废两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专利导航项目,召开项目进度调度会,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。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,进行专利挖掘和培育,已调研企业45余户,形成调研报告17份。截止目前,我市授权专利17718件,居全省第三;发明专利拥有量1205件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.34件。三是注重地标培育,发挥品牌效应。制定《关于印发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》《关于做好地理标志品牌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通知》,统筹部署商标品牌战略工作,持续开展地理标志挖潜行动。组织“横山羊肉”等8个地标产品在丝博会参展。充分发挥商标品牌指导站作用,助力企业商标品牌建设。截至目前,我市商标有效注册量4.18万件,居全省第四;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8个,居全省第一;有效地理标志商标18件,居全省第三。
质量强市战略系统实施,品牌矩阵更鲜明。一是深入实施强企强链强县工作。为切实做好质量“三强”工作,全面安排部署本年度重点任务,制定印发了《关于开展2025年度质量强县(市、区)工作的通知》《关于做好2025年度质量强企强链工作的通知》,聚焦轻纺、镁及镁合金、现代特色农业、现代煤化工等市级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强链提升工作,并以神木、榆阳区等县市区为重点开展质量强县培育工作。二是组织开展百城质量提升活动。根据总局《关于推动开展质量强县(区、镇)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的通知》要求,积极指导榆阳区、神木市结合区(市)城市发展特点及各自工作实际,制定有针对性的百城质量提升活动质量提升工作方案,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工作走深走实。三是积极筹备“两个强国”培训。按照市委组织《关于做好2025年领导干部培训需求征集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积极与人事科、知识产权科筹备全市党政领导干部“知识产权保护暨质量强国建设专题智汇赋能培训”,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,预计下半年实施。
标准化战略创新突破,发展引擎更高效。一是组织开展2025年度市级地方标准的立项征集。收到各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92项,涉及农业、林业、畜牧业等多个领域。目前,已完成初步审查。二是开展对市级地方标准完成技术审查、审核。已获批的15项市级地方标准完成技术审查、批准和发布,并均在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备案。三是开展市级地方标准评估复审工作。对66项地方标准进行评估、论证、复审,作出继续有效、修订、废止的决定。
“服务型执法”提质增效,精准监管激活“新动能”。一是加强法治监管。制定《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纵深推进服务型执法实施方案》,出台17项落实举措,全力推进服务型执法模式。牵头成立榆林市涉企涉法涉处联席会商机制,制定《涉法涉处涉罚容忍度的指导意见》,对企业涉法、涉处、涉罚案件分类进行容忍处理。截至6月底,全市系统办理不予处罚案件30件、从轻减轻案件93件,占案件总数的39.94%;调整处罚案件审核思路,重点审核类案不同罚情形,对于危害后果轻、无主观故意、及时改正情形,遵循“过罚相当”,做到“小过轻罚、大过重罚”。二是规范涉企行政检查。更新行政检查事项清单,调整检查事项12项,规范依据11项,废止1项,调整后共有行政检查60项;制定全市系统《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》,规范全市涉企行政检查;涉企行政检查使用“驼城扫码入企”服务平台,6月20日起在入企行政检查严格执行“先扫码、后入企”要求。三是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推行新做法。印发《关于全面推行信用修复提示服务的通知》,在处罚决定书中增加信用修复告知内容,将修复条件、方法及咨询电话告知当事人,对信用修复遇到的问题跟进指导,制定信用修复工作指引,全面推行信用修复线上办理。截至目前,全市系统立案334件,作出处罚决定308件,罚没款226.98万元。
下一步,市市场监管局将以“走在前、当排头”为总遵循,实施“强质量促发展”行动和“优营商促产业”行动,提升质量水平,增强产业发展动能。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,着力打造“榆林市监”品牌。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,深入开展品牌培育行动,推动品牌价值转化,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营商环境打造提供更强动能。